武汉理工与华科大联手打破电化学能源转化记录 研究成果在《自然》发表 环球今日讯

湖北日报   2023-05-05 06:07:26


(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讯(记者文俊、通讯员陈刚、谢小琴)5月3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麦立强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限制二碳吸附基团构象完成一氧化碳向乙酸盐电还原”(Constrained C2 adsorbate orientation enables CO-to-acetate electroreduction)在《自然》(Nature)发表。麦立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庞元杰教授和多伦多大学E. H. Sargent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后张维为论文共同作者。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利用低品阶的可再生电能,通过二氧化碳催化电解手段,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或化学品,对可再生能源的转换与存储以及缓解气候变化都至关重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麦立强,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一直致力于新型能源存储系统的研究。此次,麦立强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庞元杰教授和多伦多大学E. H. Sargent教授报道了一种新型稀释合金催化剂,可在高压强反应条件下,利用电能将一氧化碳高效还原为乙酸。反应最高选择性(法拉第效率)达91%,已和二氧化碳至一氧化碳的电还原选择性相仿,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转化与存储,能量转化效率达34%,为现有纪录的2倍左右,长时运行可达820小时(保持率为80%),大大超越现有纪录。

铜基催化剂是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反应中效率最高的催化剂之一。铜基催化剂能够高效催化碳—碳偶联步骤,但每种多碳产物的选择性都不高。本研究设计了铜—银稀释合金催化剂,使铜以原子级分散在银基底中,其中铜位点只有2-4个原子。这迫使碳基团进入“单齿型”吸附状态,将反应高效导入乙酸生成路径。但是,小的铜位点可能无法高效完成碳—碳偶联步骤,需要更高的反应物分子覆盖度。因此研究设计了高压强三相界面反应装置,可在高气压条件下保持气—液两相平衡,从而稳定地反应,解决了催化剂表面反应物分子覆盖度的需求。该研究使用武汉理工大学的先进原位拉曼光谱技术证明CO还原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中间体是C=C=O或(OH)C=COH构型,为后续设计更高效的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表明,该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广阔。

研究人员介绍,本工作实现了一种可持续的工艺,能够利用低品阶清洁电能将二氧化碳经一氧化碳两步转化为乙酸,实现了乙酸的零碳绿色生产,并在此过程中达到了高选择性和高能量转化效率。重要的是,本工作证实了二氧化碳电还原技术在分布式清洁能源存储方面的应用潜力,及使用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技术进行碳基化学品绿色合成的可行性,将为“双碳目标”的达成贡献一份力量。

[ 最近更新 ]